苗族始祖蚩尤與中華民族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 石茂明 博士

蚩尤時代與中華民族形成

    中華民族的形成,最主要的特點是多民族交融。這個特點歷時七千年,從未改變,而且日益彰顯,今後中華民族的凝聚復興仍然仰賴於此。

   “多民族交融”作為重大歷史關節點,能夠追溯的最早的可靠起源,是炎帝、黃帝與蚩尤帝的時代。其中,以涿鹿之戰為代表的戰爭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契機。當時,以三大部落聯盟為主體的民族融合以戰爭為顯性形式而展開,以戰爭為手段而令民族整合壯大,最終走出各自發展的“小國寡民”狀態,從此掀開了華夏族快速發展、躍進文明社會的篇章。第二個重要階段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第三個重要階段是從兩晉所謂的“五胡亂華”到隋唐大一統;第四個重要階段是兩宋與遼金西夏對峙到元蒙統一,滿清滅明、入主中原是這數千年民族交融“交響曲”的高潮。其中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殘酷的、甚至是長期的戰爭,幾乎每個階段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的衝突都成為其中重要的雙方,最終實現了兩種生產生活方式的交流互補,很多情況下實現了民族的融合、達致華夏民族又一次的壯大。

    史學界對後面幾個階段與中華民族形成的意義,都有不少的研究與總結。但是,對於“多民族交融”特點觀照下的以涿鹿之戰為代表性事件的炎、黃、蚩尤時期缺乏研究,或者是缺乏該時期對於中華民族肇始意義的認識。以今日河北省中部南部為中心,來自西邊、西南(河南與陝西)的炎帝部落代表了當時的農業文明,來自西北(冀西北及其與內蒙、山西交界地帶)的黃帝部落代表了遊牧文明,來自東南部(山東西部)的蚩尤帝九黎部落的特點是冶金文明(也是農業社會),以這三大部落系統為代表在戰爭之後展開了廣泛的經濟文化的交融,並逐漸把東起山東、西達陝西、南至河南及湖北、北界河北與山西這幾片區域整合在一起,從而奠定了華夏民族形成的搖籃 ― 中原的基本版圖。從涿鹿之戰歷經五帝三代,迄於春秋戰國,長達三四千年之久,各種文化族群和政治力量在這塊版圖上劇烈地聚散分和、頻密地碰撞交融,至最終成形為華夏民族。

    這片區域四周,東有夷、西為戎、北乃狄、南作蠻(包括春秋之後勢力強勁的東南的越、西南的巴與蜀)也深淺不同地加入到這次劇烈的民族整合進程中。所以,相鄰的諸侯各國中也多少有周邊民族的成分。比如楚國有南蠻,秦國有西戎,齊國乃東夷,燕也有狄。融合得深的成為華夏,保留更多本文化的仍為戎狄。東夷最先、最徹底融于華夏,南蠻之一部分融于華夏,另一部分固守者在接納了部分東夷成分的同時並不斷地被排擠,從北往南、從南往西南遷徙,從楚、淮、巴進入兩湖,再入南嶺,或再入武陵山,然後進入西南之雲貴高原。被稱為蚩尤帝祖子孫的苗族就是這水波般一浪又一浪遷徙力量的重要成員。

    中華民族的形成即肇始于炎黃蚩三大部落的強烈互動,成熟於春秋戰國的思想文化繁榮和民族密切交融,完成于秦的統一和漢的開拓壯大。

    這以後,多民族交融一直在進行之中,不斷有四裔八方新的民族加入到這個進程裡來。包括苗族等許多少數民族在內的這個交融進程現在仍然在進行之中,今日的民族交融更多以和平的方式,並以現代化、全球化社會為更大的互動背景。

   民族間的互動,無論以戰爭或和平的形式,必然伴隨著文化的交融與認同,同時也反映了它們經濟上的互相依存並進一步促進這種依存,再進一步就是它們間的融合。

    綜上所述,以蚩尤帝九黎部落為一方的涿鹿之戰,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華文明的延續具有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在過去四千年裡,由於“正統聖王”觀念和“成王敗寇”觀念的制約,歷史的天秤出現了傾斜,在歷代正史和大量文人描述中,蚩尤帝成了反面的角色,一個“暴虐之徒”、“作亂之君”,“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的“怪物”。

苗族始祖蚩尤帝得“正名”

   蚩尤帝形象”被歪曲的狀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時代民族政策背景下,這種狀況才得以引起國人的反思。首先是,政府發起和主持的“少數民族五套叢書系列”之一《苗族簡史》編撰項目在苗族史學家的堅持下,蚩尤帝九黎部落被引為苗族的族源。苗族知識份子主導的編委會根據苗族民間口述史結合漢文史料,把歷史文獻上的反面人物“蚩尤帝”論作苗族的族源、即為苗族的祖先,這不僅需要足夠的證據,而且需要相當的勇氣。該論點在成書當時就存在爭議。這套書是新中國關於少數民族的“正史”,《苗族簡史》扭轉了過去“正統”史觀“汙名化”的蚩尤帝形象。並且編書過程中的反對觀點在隨後的時間裡逐漸隱退。但是,由於該書影響力主要及於苗族和少數的專家學者,主流社會關於“蚩尤帝”的認識還是汙名化形象為主,相關出版物、影視作品多以“正統史觀”歷史文獻為依據創作汙名化的蚩尤帝為反面形象以塑造黃帝炎帝的道德正統,並實現在主流社會的傳播。面對此種情況,苗族人堅決果斷地站了出來。

    1994年開始,出生于貴州甕安縣、參加過長征的苗族軍旅詩人陳靖將軍多次向中央呈文反映,要求給蚩尤帝“平反、正名”。並向河北省、河南省有關地方政府寫信要求在建設炎帝、黃帝有關紀念廟堂和塑像的時候正面對待“蚩尤帝”。他的要求在河北省涿鹿縣得到了善意的呼應,當地政府把原來計畫中的“黃帝城”建設擴大為“炎黃蚩三祖堂”,並於1995年“三祖堂”落成之季舉辦“全國首屆炎黃蚩三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就炎、黃、蚩三祖的歷史地位給予平等對待達成共識,對於蚩尤帝在涿鹿之戰時期在中華民族形成中的正面意義給予肯定。該事件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得到苗族各界高度讚賞,增強了苗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認同與凝聚。

    1997、1999年,《炎黃二帝》、《釜山大結盟》等電視連續劇上映,苗族各地知識界包括政界知名人士聯合發起了抗議活動,相關節目的播出被下令停止。苗族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相關的提案或議案,要求國家層面勿使用具有偏向性的“炎黃子孫”一詞,而使用“中華民族”一詞。

    2005年山東陽谷縣開始論證“蚩尤塚”在該縣的位置,2006年該縣領導專程赴貴州與貴州省苗學會交流。2006、2008年陽谷縣兩次舉辦蚩尤文化學術研討會,每次活動都邀請了成批的苗族知名人士和苗學會領導參加。2009年啟動占地200餘畝的“蚩尤塚”擴建工程,更名“蚩尤陵”,2014年已經竣工迎客。

    以河北省涿鹿縣、山東省陽谷縣為代表的漢族地區對於蚩尤帝的態度,政府對於“炎黃子孫”提法的嚴格限制,等等,說明了主流社會對於苗族始祖蚩尤的接受、尊重。二十多年來社會各界為蚩尤帝“正名”和平等對待炎黃蚩三祖的歷程中,來自臺灣的唯心宗 元 禪師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2002年 元 禪師考察了涿鹿縣三祖文化,並籌資捐建了黃帝殿、蚩尤祠、炎帝廟,真正以平等之心以供奉列祖列宗,在臺灣舉辦了迄今共十壇中華民族聯合祭祖大典,完全平等地祭祀炎帝、黃帝、蚩尤帝三大祖先,並奉蚩尤帝為工業始祖,在海峽兩岸產生了強大而積極的影響。他殷切希望“自21世紀的今後,所有中華三祖兒女,都能在異中求同的原則下,給予共同的祖先 ― 蚩尤帝祖,由衷的懺悔之意。”2005年 元 禪師帶領弟子參加了雷山苗年活動,考察了當地濃郁的苗族文化,並熱心指導當地“蚩尤祠”建設。2013年元旦,元 禪師邀請大陸苗族參訪團參加了“炎帝、黃帝、蚩尤帝 中華民族聯合祭祖大典”。更值得大書一筆的是,在 元 禪的支援下,今年農曆三月,唯心宗在中國最大苗寨 ― 西江千戶苗寨鼓藏堂進行了蚩尤帝祖聖像安座儀式,將 元 禪師親自開光的始祖聖像奉安在苗寨裡。我作為一位苗族人和苗學研究者,既是這件善事緣起的見證者,也是活動現場的參與者。相信該事件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此後苗族與唯心宗的聯繫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熱心參與到中華民族的團結交融進程,也更加平等、平和地看待炎帝ヽ黃帝與蚩尤帝,並得到祖先們的護佑。

    蚩尤帝“正名”被主流社會接受的過程證明,中華民族的認同凝聚,有賴於各民族間的交融互動,這樣的互動有時候需要經歷長時段歷史的檢驗,無論戰爭或和平,有爭拗也有博弈,有磨合也有妥協,只要有足夠的共同基礎,時間的長河終將沖刷掉歷史的偏見,孕育出更加堅實的和諧包容的民族社會。蚩尤帝得以“正名”將有利於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凝聚。


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