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文化與蚩尤文化

元峰法師 蘇文裕

    中華文化道統,係由人文始祖伏羲氏及其文化一脈相傳而來。歷經炎黃、堯、舜、禹、夏、商、周至孔子集其大成,形成道統。黃帝的慈悲,將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尤其當時的倉頡,他發明了文字,創造了文字,將神農炎帝,農業和醫藥的文化把它紀錄下來;蚩尤老祖宗的冶金、煉鐵,也將它用文字保留下來。後來黃帝發明的織布、食、衣、住、行、指南針、指南車,開創了現在的航空、航海等科技文明。蚩尤帝的冶金、煉鐵、才有今天的寶礦、寶物,這一些大地之寶,尤其他的工業,當時的煉鐵工業也已經奠定我們現在的工業科技。

    而唯心聖教 臺灣鬼谷子學術研究會與唯心宗南天文化院、中國人間淨土功德基金會、易經大學,於2006年7月30日,在臺中東海大學大禮堂舉辦的「炎黃文化與蚩尤文化論壇」,更是將三祖文化藉由宗教與學術界的結合,來呈現文化的多樣性,促使蚩尤文化的再現。

炎帝神農 - 華夏文明的推手

    關於炎帝神農氏的記載,從最早的先秦時代到最晚的唐代以前,共有《潛夫論》(東漢王符)、《水經注》(後魏酈道元)、《白虎通》(東漢班固)、《周書》(春秋時代)、《新語》(西漢初陸賈)、《淮南子》(漢武帝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集體編纂)、《管子》(春秋管仲)、《文子》(戰國時代齊宣王時期尹文)、《呂氏春秋》(秦代呂不韋門客集體之作)、《太玄經》(東漢末揚雄)、《本草經》(傳說神農氏撰)、《述異記》(南朝任昉)、《搜神記》(晉干寶)、《博物志》(晉張華)、《說文解字》(漢許慎)、《新論》(東漢末桓譚)、《拾遺記》(晉代王嘉)、《尸子》(戰國楚人尸佼)、《莊子》(戰國莊周)、《山海經》(晉郭璞)等二十種典籍,這些典籍對炎帝神農氏的論述,代表的不僅是對神話的尊重,也是一種學術意義的宣示,無論「炎帝神農」原來的意義和「神農氏」所代表的意義如何不同,但是,「炎帝神農」在華夏文化發展上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是不可被忽視與抹滅的。

    馬驌的《繹史》中引述了以上文獻所記載的炎帝神農氏的事跡後,寫了一段結語,總括並推崇炎帝神農的功績:稽古農皇,生而神異,少知稼穡,起自少典,乃登帝位。當其為帝也,禪與代與,所不可知,至其功被生民,澤其萬世迄於今,載在祀典。誠沒世而不可泯也。民食肉衣毛,則有毒傷難給之害,為之粒食以養之,揉鑿耒耜,利教農桑,夫耕婦織,則免於饑寒而享豐年樂利之休矣。民有疾病夭札而無以療之,則其生不遂,為之鞭草嚐藥,察其平毒溫寒之性,以為醫方,則民無沴戾災疢而登於仁壽之域矣。衣食備而不通工易事,則未免於匱乏積滯之患,為日中之市,聚其商賈,平其物價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則財貨通流,厚生利用,無不得其欲矣。當其時,補遂伐而武功昭,夙沙歸而文德著,法不煩而民服,形不勞而功成,風雨時節,五穀蕃登,政醇民樸,天地和同,化被四極,遐邇承風,一百四十年間,雖其政治不少概見,意必有所以不疾而速無為而成者,不然,三皇皆至德,而帝獨以神稱,何謂也哉!傳十有六帝,或曰八帝,或曰七十世,黃帝始起而代之,其後世則在顓頊時為土正,堯時為四岳,商為阿衡,周為太師,其分封則齊呂申許州紀路洛,血食數千載不絕,猗與盛哉,神農之明德遠矣!

    總而言之,無論是「炎帝神農」個人或由此傳衍的「神農氏」世代,就如後來的黃帝或以「軒轅氏」為象徵的圖騰,在華夏文明的發展和傳衍上,都表現了無可取代的推手作用,繼續發揚光大。

黃帝時代文化發展的再認識

    每一個民族的由來與發展,都有一段長遠的歷史,古代中國文明的發展是中華民族祖先們自力創造的結果,並與兩河流域、古代埃及以及古印度文明並稱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可從地理環境、人文狀況、文化創作的內容與意義等方面去深度了解,便會發現一些有同有異的現象,可給予我們新的認識與新的啟發。

    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得以肇始與發展,相同之處有三;第一是都選擇大河流域的中下游定居下來,開始為應付各種生存的挑戰,紛紛改良居住的環境,發明工具、器皿與武器的形成,逐漸以豢養生畜與從事農耕,作為養生的主要方法。第二是由於聚落的形成,城市的建築、防禦的需要、公共事務的繁重,遂使社會組織與政治機構應時而產生。第三是文字的發明與應用,更使傳播機構與記錄保存獲得重大的突破,文化的誕生與成長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黃帝時代能為中華文化奠定穩固的基礎,必須先克服種種嚴苛的挑戰,這些挑戰可以區分為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兩大挑戰。黃帝生逢共主神農氏後裔衰弱無能,諸侯互相侵伐,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公孫軒轅氏乘勢而起,經過兩次重大戰爭的考驗,強敵臣服,公孫軒轅氏威望出眾,取代神農氏為天子,是為設立以及倫理道德規範推廣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成就,是人文挑戰的成功。

    英國史學家湯恩比主張文化產生於憂患的學說,也就是過度安逸或過度困難的環境中不可能孕育出高度的文化。中華文化誕生於黃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就氣候而論,春夏秋冬氣溫與生態變化十分明顯;就地形而言,雖有黃土高原與黃淮平原,但卻有高山峻嶺,起伏多變;就河流狀況而言,黃淮主支河流,較少漁澤灌溉之利而多氾濫潰決之災。所以在黃帝或更早的時代,我們的祖先們面對這種挑戰的刺激,依靠自身的意志與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做出有效的反應,促成了文化的誕生與成長。

    黃帝時代農業文化的發展有長足的進步,豐富而先進的創新內容,與同時期其他文化相比較,毫無遜色。為農耕與生活的需要,嘗試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轉規律與季節氣候的關係,然後知道順四時之宜種植穀物,製訂了曆法,奠定對於天文知識了解的基礎。從農業生產的穀物種類而言,各別的住民因地而異,選擇適合栽培的穀類種植,糧食的種類較多。另外,還有農具的發明,衣冠的改良及製衣布料的改進,居住環境多了舒適、安全與採光的改善,還有舟車的發明與馱獸的使用等,讓農業文化的豐富內容改進了食衣住行的水準,也使內部靈化作用加速,深化了先民精神生活的品質。

    以黃帝時代文化進步的程度與同時代其他幾種文化相比較,固然無法斷評以定高下,但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素質確實內容充實,居於卓越的地位。所以黃帝時代可以向前溯,也可以向後延。文化孕育出的燦爛光芒絕不是在短暫的時間內,或一人之力所能激發綻放出來的,而是長期努力的集體創作。

蚩尤文化的探討

    蚩尤帝不僅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也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冶金、刑法、苗文、苗曆、天文、醫藥都出自他手中。以下分別闡述蚩尤帝的發明:

    一、蚩尤帝發明冶金術,先秦諸子都有蚩尤帝發明冶金術的記述,如《管子 地數篇》ヽ《龍魚河圖》ヽ《太平御覽》ヽ《中華古今注》ヽ《尸子》ヽ《太白陰經》ヽ《劉子 兵術》等典籍,所以蚩尤帝祖是中華民族冶金術的開山祖師是無庸置疑的,也是中華民族的工業始祖。蚩尤帝祖的冶金不僅製造兵器而已,還製造農具、工具。據考古資料顯示,當時的蚩尤部族農業十分發達,並已擁有築城技術;

    二蚩尤帝最先創制刑法,蚩尤帝祖為了統馭八十一個部落(一般相信所謂「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就是有八十一個部族),維護社會安定,因此制訂刑法;

    三蚩尤帝創始苗文字,據說,古代苗族原有的文字,是蚩尤帝祖時代所發明,後來因為不斷地逃難而失傳。根據清代和民國的文獻記載,部分苗族確有文字,如湖南城步縣苗族曾使用過一種類似漢字篆文的文字。清乾隆年間,苗民起義失敗後,被官府強令禁用而失傳;

    四、蚩尤帝創制苗曆,苗族的曆法據傳是蚩尤帝所創,一直沿用至今。據學者吳心源先生考證,苗族古曆體系屬陰陽曆,以太陽曆為主。苗族曆法源遠流長,它是苗族先民長期與自然鬥爭和在社會生活、農業生活等實踐中積累的智慧和經驗的科學總結。苗族古曆體系表明十二生肖ヽ七曜曆和二十七ヽ二十八宿均產生於中國,後傳入巴比倫、印度等國。由此可見,中國苗族古曆是中國曆法之母,也是世界曆法之母;

    五、蚩尤帝首創天文學,蚩尤帝祖因為懂得天文學,能從氣候、物候、風向、氣溫等變化中,預測到天晴、下雨、刮風等自然現象,而創造苗曆;

    六、蚩尤帝擅長醫藥,苗族的傳說指出,蚩尤帝祖觀察蛇蟲吞食草藥自療,而發明醫藥之術,指導苗人療傷治病。

    自從炎帝與黃帝聯手打敗蚩尤帝後,蚩尤帝部屬又經歷了無數次的劫難,苗族同胞為了生存,只有起而反抗,所以「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但最後都以戰敗而再展開另一輪大遷移而告終,儘管它們越走越遠,但文化傳統並不曾流失。蚩尤帝失敗後,九黎族一部分南遷,一部分留斯民於其地,與炎、黃部族融合,日積月累,早已不分你我了。歷史上所說得華夏,乃是由炎帝、黃帝與蚩尤帝共同融合而成的,所以蚩尤帝跟黃帝、炎帝一樣,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人,應並列為「中華三祖」。

尋根溯源 - 論伏羲文化

    一、伏羲文化是易經之根,是三祖文化之源,易經是中華文化道統的核心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基礎,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總源頭。歷史記載,人文始祖伏羲氏,一畫開天,再畫闢地,人居其中,天地人三才一貫,「天」於是成為易經的重要構成因素,是儒家哲學思想的基礎,也是道學思想的基本原型。《易經 繫辭傳》說明了易之為書,尋其根源,肇始於伏羲氏畫卦作易,因此伏羲文化成為易經的根文化,亦是炎ヽ黃ヽ蚩三祖文化的源文化;

    二伏羲氏畫卦作易開啟人類哲學思維,伏羲氏畫卦作易乃出於對宇宙大自然萬生萬物法則的頓悟,伏羲八卦圖對宇宙自然現象的反映,象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不變真理,它開創了人類對宇宙的哲學思維,也啟示宇宙萬生萬物間應遵循的調和法則,亦即天地間的生生之理與生生之德;

    三、伏羲氏族東遷南移促動中華民族大融合,在學者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論」一書中提到,伏羲氏多次遷移的原因有四:(一)為了使本部落有更大的生活空間,使生產有進一步的發展。(二)為了擴大本部落的勢力和地域,把其他部落的力量統一在一起。(三)為了開闊眼界探測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征服大自然和人間邪惡的辦法,以奠定雄厚基礎;

    伏羲氏向東、西南及南三大方向遷移的結果,導致東、西、南三大文化系統產生融合,皆是伏羲的後代,皆是伏羲、炎黃的子孫,中華民族是一多元民族融合的民族。

    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道統的根源文化,它是史實,隨著古文物、古遺跡的出土與考證,對於傳說時代的史實記述,有了科學客觀的系統驗證。更證實伏羲文化締造了中華文明,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三千年,讓後世子孫得以清楚認知中華民族與民族文化的根源,並可藉此啟迪人性中綿延不絕的孝親之情與體會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得盡性之心,其精神值得推崇。太昊伏羲氏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功績偉業,將永垂史冊。

    伏羲老祖宗給我們的一畫開天,再畫闢地,人立其中,三才貫一;天、地、人三才合而為一,就是要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有正氣的中華兒女。黃帝老祖宗給我們智慧,我們要學習智慧;炎帝給我們光明,給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每一個想法與念頭,一定要善解,就是光明,也是無量光,無量壽的生命;蚩尤帝是戰神,告訴我們要有魄力,做任何一件事情,即使受到挫折,還是要勇敢地走下去。

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