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創造文化,文化融凝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多元組合的民族,在廣大的溫帶平原農耕地區上生長發展,民族性平和中正,可久可大,形成中華文化特有的同化力。中華民族不斷吸收異民族,中華文化不斷吸收異文化,將異民族、異文化同化為同一民族,同一文化,此乃中華文化之偉大。
史書記載: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釜山即黃帝北逐葷粥平天下後,與各部族代表舉行合符之地。合符釜山是中華民族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炎ヽ黃ヽ蚩三個部族在此聯盟成為中華民族。
民族融合的結果,促成了文化交流。炎ヽ黃ヽ蚩三部族文化融合發展,青銅兵器,燒陶、醫藥、農耕、市集交易、琴瑟、手工製作等物質與精神文明不再為某一部族所獨有。而部族間的互動與傳播更使當時的陶符文字逐漸轉變成夏商文字的母體。因之合符釜山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第一次的文化大熔爐,它使人類文明再度開發,典章制度萌芽,國家意識出現,是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里程碑。是故,四海一家,炎帝、黃帝、蚩尤帝三部族均為吾人之祖先。
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特色,形成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大致上而言,所謂的「多元」,是指構成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眾多,文化各異,社會發展亦不平衡;而所謂「一體」,則是指各民族之存在著共同的文化基礎,有共同的歷史經驗及國家歸屬,相互依賴而不可分割,呈現出「多元中包含著一體性,一體中容納著多元性」的格局。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從民族學的角度再來細分,這個多民族國家是由佔人口達百分之九十二的「漢」民族,以及其他經識別為五十五個的少數民族所構成。我們應該可以同意,識別中華民族境內各民族的因素,主要包括了血統、語言、宗教、生活習慣、共同的歷史經驗及文化等,但粗略地來分,大體上仍可歸於以「血統」及「文化」為兩大較為顯著的區分特徵。一般而言,「種族」專指的是偏重血統之因素,而尚兼指「文化」上的類別則稱之為「民族」。
根據學者分析,民族形成的特徵有六:一、是在歷史上形成的;二、具有共同語言;三、具有共同的地域;四、具有共同的經濟生活;五、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質,或是共同文化;六、具有穩定性;而且,還認為現代的民族,應該稱為國族。這樣的看法,其實即是就現今中國的民族發展情形所為之考察分析,也正是中華民族得以凝聚而成的根本基礎。簡單來說,中華民族固然可說是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而且係經由「自覺」存在所「創造」出來之更高一層次的「單一民族實體」(實即國族團體),但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演化所形成的。
人類是文化發展歷程的創造者。發展本身是一種歷程,是一種連續漸進的歷程。含量的增加與質的改變,文化發展亦是如此。中華民族文化在發展歷程中是不斷的吸納ヽ消融ヽ轉化,新穎的ヽ異質的ヽ多元的質素,並且羽化演進成嶄新的形態。文化融合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機制。文化融合是文化同化,調適與組織的過程,它遵循的是宇宙自然的均衡法則。包括內在的融合與對外的交流;內在的融合是促進對內民族的凝聚與團結,對外的交流是加強與對外異質文化的互動與增進本體文化的快速成長,並適應時代潮流。因而我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史,實則即是一部民族融合與文化融合統一的歷史紀實紀實。
唯心宗 宗主 上混下元 禪師開示:「有形的世界是偏差的,我們是糊塗的」。在有形的世界裡,人們因為利與害相互鬥爭,相互毀滅,相互排斥與抹黑,這是人類糊塗的地方。我們有形有相的身體變成我們無形無相的糊塗,再反射回來有形有相的糊塗,那人類的浩劫一定會到來,相互殘殺一定會到來。因此自從老祖宗的涿鹿之戰以後五千年來共發生了3762次大小戰爭,造成了15615姓氏,老百姓為了逃避戰爭,顛沛流離,其悲慘可以想見。戰爭造成了族群的大遷徙,也促成了族群融合與異文化的相互同化融合。
在同一文化之下,人們的認知相同,思想行為必趨一致,族群的凝聚於焉達成。 宗主 上混下元 禪師自2004年元旦起共舉辦了十七壇 「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聯合祭祖大典」,祭祀918位天子帝王及15615姓氏的列祖列宗,此舉固在提倡“中華三祖”文化,但也凝聚了海內外華人共同的向心力。